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新闻

作者来源:每日经济   金川28
网址:http://www.w600kjp.cn/a/3908.365128.com/

语音朗读:

          重点推荐:珠海美容顾问招聘珠海美容美发化妆品公司

            这些福利政策为移民提供了稳定和安全的生活保障,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工作和生活。现代人因饮食不节和久坐少动,以腹型肥胖为主要特点的代谢综合征人群剧增。  【推行效果】  有形效果:  全员参与降低成本20~60%,提高员工成本节减意识;  减少管理人员20~30%人力成本;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支出,降低内部成本40~80%;  减少员工走动,减少无节制的物料40%,快速响应生产线体物料需求。

            退休人员可从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官方网站下载申请表。如何办理加拿大探亲签证的流程视频下面加拿大飞际移民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加拿大探亲签证如何办理流程视频加拿大探亲签证如何办理流程视频加拿大探亲签证是什么?加拿大探亲签证是指前往加拿大探亲访友或短期旅行的签证。

              实施设备管理(设备自主管理)项目背景:  为了全面落实精益化管理的战略指导思想,强化企业员工设备自主维护的管理观念,将以往的劳力密集产业逐渐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产业,因此企业对于设备的投资比重也将逐年增加,对于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为求生产、品质的稳定,必须减少因设备故障造成的损失,强化设备管理以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3.就业机会广阔加拿大是一个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业机会广阔。

            一般来说,普通工作签证大约需要3个月,高端技术工作签证大约需要1个月。  二、投资移民魁省条件是什么?  1.主申请人需要拥有超过160万加元的净资产,且资产是合法所得  2.主申请人在最近5年中需要有2年以上企业管理经验  3.主申请人需要符合体检要求  4.主申请人需要符合安全背景调查要求;  5.主申请人需要没有犯罪记录  6.主申请人需要投资80万加币,5年后政府归还本金,无利息或者投资22万加币,一次性支付不返还

          珠海美容顾问招聘珠海美容美发化妆品公司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民藏 中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首页> 金川28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这本中国期刊从零起步到位居前列 影响力从何而来?

          2023-09-18 08:21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光:科学与应用》影响因子连续9年稳居世界光学期刊榜前三

          从零起步到位居前列(科技视点·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本报记者 喻思南

          《光:科学与应用》编辑部编辑与科学家讨论文章。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供图

          科技期刊《光:科学与应用》的封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供图

          《光:科学与应用》(以下简称《光》)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中国光学学会共同主办,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

          今年6月,科睿唯安发布的最新《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光》的影响因子为19.4,连续9年稳居世界光学期刊榜前三。2012年创刊,十一年磨砺,今天的《光》不只是一本科技期刊,更是一个中国品牌,影响力早已超越“影响因子”。

          长春光机所所长贾平打趣:“《光》的名气比长春光机所大。”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悉尼科技大学教授金大勇是《光》悉尼办公室负责人,他称赞:“《光》紧密联系起了光学界的科学共同体。”

          《光》的影响力从何而来?在服务科技创新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以国际视野汇聚资源,打造科学传播和交流平台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2023年光学国际学术会议周,该活动由《光》发起,这期间举办的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线下总决赛引人瞩目。

          这是最后的比拼:台上,从全国十大赛区脱颖而出的20位选手依次做报告;台下,数十位光学领域知名学者凝神倾听。5分钟陈述研究、10分钟回答提问,如同高手过招,参赛选手度过了难忘的一天。“从来没有同时接受这么多老师指导,答辩下来,我感觉思路开了窍。”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谷松韵兴奋地对记者说。他当天获得二等奖。

          2021年启动,仅用3年,学术联赛已成光学领域博士生眼中极具含金量的赛事。

          学术联赛意义不止于比赛。清华大学博士四年级学生黄郑重是首届冠军得主。今年,他和同学也来到现场。“待在实验室时,主要关注研究本身;出来参会,能够与不同领域的同行交流,探讨应用方向,这让我很受启发。”黄郑重说。

          有的学生的人生轨迹因为学术联赛而改变。“我的一名博士生本来不想继续在学术方向发展,但去年参赛后体会到做科研的乐趣,今年已经留下来做博士后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肖淑敏告诉记者。

          这正是《光》一直注重发挥的平台作用。《光》筹办初期,没有名气,也缺乏办英文期刊的经验,如何破题?举办国际会议扩大“朋友圈”,成为《光》吸引优质稿源的突破口之一。跳出期刊看期刊,打造科学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从此镌刻在《光》的基因里。

          举办一年一度的光学大会,与国际科研机构联合主办青年科学家精品论坛,承办王大珩光学奖,面向全球选拔光学“未来之星”……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光年”以及“国际光日”的金牌合作方,国内外有光学会议的地方,就可见《光》的身影。

          交流是科研的催化剂。学科交叉日益紧密的大趋势下,学术界对高质量交流需求更加迫切。以国际视野汇聚资源,《光》为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了交流展示的舞台,成为长春光机所乃至中国光学科研界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长春光机所《光》学术出版中心主任白雨虹告诉记者,以《光》为纽带,长春光机所引进了数十名国际人才,组建了包括国际光子实验室在内的两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实验室迄今已发表高影响力国际论文100多篇。

          在服务科学交流过程中,《光》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不少与《光》结缘的科学家成了期刊的编委或撰稿人。“科技期刊完全可以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白雨虹体会深切。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家与国际科学家的交流,近些年,《光》在全球范围设立海外办公室。目前19个分支办公室分布世界各地。

          发掘中国原始重大创新,扩大中国科研工作影响力

          “刊物不能仅仅发论文,还要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并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点实事。”谈起创办《光》的初衷,科技部原副部长、《光》名誉主编曹健林如是说。

          “实事”包括发掘中国原始重大创新,发出中国科学家的声音。

          2014年,东南大学教授崔铁军团队提出了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路,由于这一新的表征方式打破了超材料的固有概念,某国际顶级期刊没有接收相关论文。

          此时,《光》独具慧眼,关注到这一工作突破了传统等效媒质超材料的局限,有望连通数字—物理世界,很快为文章发表提供了快速通道。文章刊发后,引起国际光学界瞩目。然而故事还未结束,一些科研人员提出质疑:连通复杂的数字—物理世界,这项工作真有这么神奇?

          面对争议,之后数年,《光》连续刊发该工作的后续报道,并聚焦该方向,发布了《光》创刊后首个引领性的专题。崔铁军的团队也凭借严谨的科学论证,赢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他们在《光》发表的首篇文章,9年来被引超过2200次,文章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国际光学领域重磅研究”,成为国际光学领域过去10年来的重大热点之一。

          科技期刊是彰显国家科技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载体。“我们希望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白雨虹表示。

          在“2023年光学国际学术会议周”上,北京大学教授肖云峰接替曹健林,成为《光》的两名共同主编之一。他告诉记者,作为一本光学领域综合期刊,《光》既要报道科学研究,还要立足国情关注工程与应用研究突破。“我国在光学工程上积淀深厚,许多出色的成果同样很有价值。”

          2018年,当得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姜澜团队的成果突破了长期制约微纳热传导和超快技术发展的瓶颈理论,《光》第一时间发表姜澜团队“超快激光微纳制造”综述文章,奠定了团队在超快激光微纳制造领域的引领地位;2022年,《光》刊发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张学军的文章,展示我国自主研发4米量级大口径反射镜最新进展,由此宣告:在大口径非球面制造技术上,我国不再受制于人。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仅要计量指标过硬,更要关注科研工作本身的创新意义。”白雨虹说,偏向工程应用的成果一般短期内很难有引用,对期刊影响因子贡献有限。但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光》同样会重点推广。

          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成果借助《光》被国际知晓,也为《光》在光学研究界树立了良好声誉。“我们青年科研人员以在《光》上发表工作成果为荣。”南京大学教授李涛告诉记者,近些年,他和团队的几篇出色的文章,就发表在《光》上。

          瞄准国际一流,争做科学发展引领者

          多年来,《光》在发文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影响因子稳居世界光学期刊榜前三,成为我国首本进入世界期刊总榜百强的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光》的办刊实践有何启示?

          “要办刊就要瞄准国际一流。”白雨虹回忆,创办《光》时,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很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更少,“这与我国不断增长的科研实力和产出相比极不相称,急需补齐短板。”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白雨虹萌生了创办英文期刊的想法,这与曹健林不谋而合。早在1999年,担任长春光机所所长时,曹健林就憋着一股劲:“等时机成熟了,要办一本高水平英文刊物,为推动国家前沿基础研究做点事。”

          从零起步,如何赶超?《光》抓住科技出版领域转型大势,确定了“开放获取”在线出版模式,在国内的光学领域国际合作期刊中,第一个采取这种模式。

          期刊质量要上去,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编委会。为此,白雨虹和编辑部成员到世界各地参会、拜访,邀请知名科学家担任《光》的编委。如今,《光》的64名编委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

          长春光机所给予《光》极大的支持。创刊初期,每年拿出100万元支持英文期刊发展。更重要的是畅通了编辑人才发展通道。“在长春光机所,期刊编辑的薪资、编制以及职称都与科研人员待遇相当。”贾平告诉记者。

          白雨虹在编辑岗位上被聘为国家二级研究员,创造了中国科学院的一个先例。编辑李耀彪、常唯、张莹获得中国科学院期刊人才计划支持。90后编辑郭宸孜晋级为副研究员,还成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这一荣誉通常只对青年科学家开放。

          对标国际顶级期刊,《光》采取严格、独立的同行评审机制。多位给《光》投过稿的科学家表示:期刊不会因为作者是朋友、熟人就开绿灯,这一做法赢得学界的普遍尊重。

          《光》的步履不停。依托品牌影响力,2020年《光》与广东省佛山市和广东季华实验室共同出版系列子刊《光:先进制造》,2021年原班团队打造《光:快讯》,两本子刊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计划高起点新刊。《光》学术出版中心迄今有7本中英文期刊,集群效益进一步放大。

          “有影响的期刊不能只跟着热点走,而要引领科学发展。”谈及未来,肖云峰说,近些年,光学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迅猛,《光》要主动作为,争做科学发展引领者。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8日 19 版)

          【责任编辑:韩雅洁】
          返回顶部
          无障碍浏览